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4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林业   499篇
农学   338篇
基础科学   228篇
  1144篇
综合类   1766篇
农作物   146篇
水产渔业   556篇
畜牧兽医   2500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44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调查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极度退化产物“黑土滩”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上的“黑土滩”草地植被可分为7个类型,分别为:黄帚橐吾 铁棒棰群落、白苞筋骨草群落、铁棒棰群落、西伯利亚蓼 鹅绒委陵菜群落、摩苓草群落、甘青微孔草群落和甘肃马先蒿群落。从群落结构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看,黄河源区所有类型的“黑土滩”草地都完全失去了牧用价值,短期内自然恢复的物质基础也已丧失,该类草地的恢复治理必须通过人工植被的重建来实现。  相似文献   
52.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53.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C、N、P含量分别为322.30~333.97、17.42~75.62、2.74~5.42 mg·g-1,燕麦根C、N、P含量分别为298.42~317.92、11.47~73.71、2.82~3.42 mg·g-1,燕麦茎C、N、P含量分别为311.25~338.86、10.15~75.16、2.44~5.06 mg·g-1,燕麦叶C、N、P含量分别为330.80~372.47、30.64~113.80、2.59~8.65 mg·g-1;各器官间C、N、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此外,燕麦各器官C、N、P含量的积累过程具有一定季节特征,C含量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小,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N和P含量的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大,其在拔节期~抽穗期均...  相似文献   
54.
为构建缺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Meq基因簇microRNAs(Meq-clustered miRNAs的突变株,本研究在vv MDV GX0101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克隆的基础上,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将Meq-clustered miRNAs的编码基因进行缺失突变,经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证明Meq-cluster miRNAs序列成功缺失后,提取Δmeq-miRNAs BAC D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病毒拯救,用SYBR GreenⅠqRT-PCR检测病毒体外增殖特性。结果表明成功拯救出缺失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的感染性BAC克隆株GX0101Δmeq-miRNAs,且该缺失株与亲本株GX0101BAC具有相似的增殖曲线,Meq-clustered miRNAs是MDV体外复制的非必需基因。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缺失感染性BAC克隆株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MDV Meq-clustered miRNAs在MDV致病和致肿瘤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是反映草地合理利用强度的基本单位。为提高草地合理载畜量的划分精度,根据“极大似然逼近原理”,创建了异质因子控制下的“线性回归+区域化值残差修正”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汇总数据中县域理论载畜量和1∶4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为基础数据,采用分省控制构建了理论载畜量与植被类型-生产力异质植被斑块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判定系数由全国模型下的0.867提高到0.937,拟合优势度较高,所获得的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空间化精度也较高。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不仅表明了不同类草地因生产力的不同有不同的放牧要求,也体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地载畜能力的差别,有效反映了单位面积内草地植被载畜-生产力水平,为生态治理和草地资源保育工作中合理制定草地利用强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6.
2014年冬季,在如东县组织进行了皓月×菁松蚕品种全龄人工饲料育农村养蚕试验,生产的鲜茧上车率为75.91%,粒茧丝长为926.9m,解舒率仅45.28%,茧丝纤度为1.891D,光折为319kg。通过加强饲育管理和簇中管理,好蛹率上升,茧层含水率、公斤茧用料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7.
采用国家标准法对西藏天然草原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copetala)、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藏橐吾(Ligularia rumicifolia)5种主要有毒植物不同物候期常规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5种植物中,粗蛋白平均含量以茎直黄芪最高,其次为甘肃棘豆,且两者粗蛋白含量均超过19%;茎直黄芪中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花前期最低,花期和花果期差异不显著(P0.05);而甘肃棘豆中粗蛋白含量以花前期最高,花果期最低,花前期和花期差异不显著。粗纤维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瓣棘豆、藏橐吾、茎直黄芪、甘肃棘豆和瑞香狼毒,且均以花果期最高,花前期最低。5种植物Mg、Fe、Cu、Mn和Zn含量均以花前期最高,花期次之,花果期最低;但Se含量花果期相对较高。由此得出,茎直黄芪和甘肃棘豆营养较为丰富,具有潜在饲用价值,毛瓣棘豆、瑞香狼毒和藏橐吾营养价值偏低。  相似文献   
58.
本文系统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土地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利用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增加栽培草地面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持水土、防治石漠化、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禁牧对退化草地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草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之一,但目前草地退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针对草地退化提出的围封禁牧措施对草地植被、土壤及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发现适度放牧对草地恢复是必需的,但采取长期围封禁牧恢复与重建草地的做法不可取,围栏封育并非恢复退化草地的万全之计。建议在我国要因地制宜,根据草地的退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划区轮牧强度和放牧时间,与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围封措施结合,以达到既能恢复退化草地,又可收获畜产品的双赢目的,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0.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receiving a single (n = 50,285) or double (n = 4392)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 12 h apart, within a time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protocol on pregnancy per AI (P/AI) in nulliparous heifers (inseminated with either sex-sorted or conventional semen) and pluriparous Holstein cows in a commercial dairy herd. Also,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and time of the first AI and fertility. Fertility of cows receiving two AI with normothermia (THI <68) was higher (p < .05) than cows receiving a single AI (42.9% vs. 36.4%). P/AI of cows receiving two AI with severe heat stress (THI >85) was higher (p < .05) than cows receiving a single AI (21.0% vs. 12.6%). Regardless of heat stress conditions, applying the first AI in the morning increased (p < .05) P/AI in cows with double AI than in cows whose first AI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38.4 vs. 33.3%). With moderate heat stress, and sexed-sorted semen, P/AI to timed AI was higher (65.0 vs. 51.9%; p < .05) in heifers receiving double AI than those serviced o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double AI, 12 h apart, enhanced fertility at timed AI than herd mates with a single AI, particularly with heat stress at br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